专家谈就业:国企还是民企 选择前先读懂自己

2015年11月28日 00:59  点击:[]

 看着不少同学降低期望落户民企,南京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沈娟仍抱着进国企的心态在等待。老家苏州的她本想进入当地一家国企工作,但因招聘条件太高、竞争激烈未能如愿。 

  专家认为,国企民企各有优劣,应该先读懂自己再去做选择。 

  哪个“饭碗”更稳?国企薪水低但很少裁员 

  再过一周,南京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毕业生吴颖就要到江苏银行上班了,说起求职经历,还真有份“劫后余生”的幸运。 

  去年10月,她就早早行动,每天搜寻银行招聘信息,最终锁定目标:先找工农中建“四大行”,再找规模大的股份制银行。就在她四处碰壁之时,江苏银行抛来橄榄枝,她毫不犹豫地接住了。 

  钟情国企、瞄准垄断行业,并非个案。淮海工学院应届毕业生王磊仍赋闲在家,家人托关系想让他进供电公司,但因学校层次低,关系未能用上。王磊妈妈坦言,“国企在我们过来人心中就俩字——稳定。” 

  国企的稳定,反衬出民企的不稳定。记者在江苏省2013届研究生供需洽谈会上碰到了刚被裁员的张健。毕业于南京一所知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他,前不久被南京一家IT公司招聘为软件工程师,但过了两个月公司取消整条研发线,“15个研究生裁了14个”。二次求职,张健把目光转移,“高校去不了就到中学,再不行就国企”。 

  受“裁员风”影响,“国”字头单位比往年更受欢迎,凡与国有沾边的单位,招人展台前都排起了长队。 

  哪个“饭碗”更活?民企适合彰显个性才能 

  “社会公众瞄准的是好国企,看到的是管理层。”省交通控股集团办公室一位人士坦言,国企摊子越铺越大,能做到管理层的毕竟是少数,“尤其是现在国企地位尴尬,自己的干部不能交流到政府部门,政府部门干部到国企任职却日渐增多,僧多粥少是显而易见的。” 

  而在能源、造船等行业,一些技术骨干或中层在晋升无望或期待发挥更大才能时,便会转战民企或自己创业,熔盛重工等省内多家造船厂的高管和技术骨干,就来自上海江南船厂等国企。 

  苏州一家公司老总张明的经历颇为丰富:大学毕业后到政府部门工作,后轮岗到国企任副厅级干部,3年后下海到上市公司,如今自己创业。“国企并非适合所有专业员工,有些充分竞争的行业,民企发展活力更强、成长空间更大。比如学设计的员工,到民企前途会更大。”张明坦言,国企舒适,但时间一长棱角和个性容易磨掉,世故的烙印很明显。 

  “以前都是从企业集体角度出发,专注于机制建立、薪酬体系完善,力图创造对人才有吸引力的企业环境,很少从个体视角审视问题。”怡安翰威特咨询公司首席顾问沈喆分析,常说80后、90后群体思维活跃,其实背后潜藏的个体需求,更多地在于对成功的渴望、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及自身价值的体现。 

  正是出于这一认识,一些民企尤为重视让年轻人充分施展才华。2002年,苏宁启动人才培养计划“1200工程”,每年招聘1200名应届老员工。“七到八年的职业规划,用看得到的未来,告诉你事业的定义”——这是苏宁招聘时的承诺。苏宁云商集团副总裁孟祥胜表示,“在国企当‘凤尾’,不如到民企做‘鸡头’,好好展示自己的才情。” 

  今年35岁的任伟是“1200工程”第一期学员,今年3月调任苏宁广州大区经理,早已是集团高管。回想当年,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金融专业的任伟说:“当时很多同学去了政府部门和银行,还有点羡慕。现在我已很满意自己的工作。” 

  各自短板需补齐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

  实际上,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专家认为,老员工就业应根据专业、兴趣选择合适的平台,综合评估与自身的匹配度。 

  前不久,腾讯与麦可思联合发布2013年应届毕业生流向跟踪调查,5.2万名受调查者中,硕士、本科、高职高专毕业生各占1/3。其中,硕士生中30%进民营或个体企业,30%进国企,20%进政府及事业单位;本科生中42%进民营或个体企业,20%进国企;高职高专生中,58%进民营或个体企业,22%进国企。 

  看到985、211高校的员工纷纷角逐国企,南通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卢志勇比较坦然,“作为普通高校,我们每年有8000多名本科毕业生,进入国企的非常少。”记者检索招聘网站,一些国企不论职位是否需要、是否适合,都喜欢招收名牌高校毕业生,并且对户籍有严格限制。相对来说,民营企业反而会从岗位需要出发,招聘研发人员去重点高校,招聘一线人员就到一般高校。 

  民营企业也有短板需要补齐。针对民企稳定性差的情况,今年国务院出台六点意见,其中就包括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、非公经济就业,对接收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,国家将从财税、金融、信息、社保补贴等方面,加大支持力度;对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毕业生,将切实保证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、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等方面,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。 

  采访中记者发现,很多老员工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了解甚少,降低了招聘双方的对接成功率。为解决这一难题,有民企开始探索与高校展开深度合作。如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公司与苏州大学共建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,员工大三就到公司见习,平时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培育,最近几届室内设计的员工都顺利到金螳螂就业,有的已经成为技术骨干。

上一条:关于职业规划的问题,怎样的回答才会受到HR的欣赏? 下一条:面试时,如何回答“为什么想来我们公司工作?”

关闭